过去五年,全国最大的台商投资区——海沧取得的成绩令人惊喜,从具体指标来看,实现了GDP、投资、出口、消费、财政总收入、区级财政收入、农民人均纯收入七个“翻番”。
过去五年,是海沧历史上综合实力提升最快、城乡面貌变化最大、人民生活改善最多的五年。“三新”(新港区、新工业区、新市区)建设持续推进,为海沧今后五年实现科学发展新跨越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今后五年,海沧区将坚持发展优先、民生优先、生态优先,力争在岛外率先实现城乡一体化、在全省率先实现全面小康目标 、人均GDP在全省率先达到发达国家地区水平,力求区域综合实力持续领先、农村居民人均收入持续领先、对台交流持续领先,力争把海沧建设成为“海西国际航运物流中心、海西先进制造业基地、厦门健康生态新城区和对台交流合作先行区”。
(图:欣欣向荣的海沧新城)
(图:海沧湾公园成为市民休闲的好去处)
(图:繁忙的海沧港)
海西首个保税港区一期正式投入运营、保生大帝先后赴金门、澎湖及台湾本岛巡游、人均GDP达1.6万美元、农民人均纯收入全省第一……过去的五年,海沧谱写了“三新”建设的新篇章,取得了综合实力、“三新建设”、对台交流、维稳工作、群众幸福指数等“五个提升”的显著成效。
综合实力大幅提升
过去五年,全区经济总量不断壮大,地区生产总值(GDP)、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出口总额、财政总收入、区级财政收入、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和农民人均纯收入等七项主要指标实现翻番。
据了解,2010年海沧实现地区生产总值(GDP)307.4亿元、工业总产值760.4亿元、财政总收入41.6亿元,人均GDP达1.6万美元。
海沧在岛外各区面积最小、在全市各区人口最少、行政区设立时间最短,但主要经济指标在全市特别是在岛外各区中领先,在全省各县(市、区)中,该区人均地区生产总值、人均工业产值、农民人均纯收入三项指标排名第一,人均本级可支配财政收入排名第二。
“三新建设”持续提升
作为海西首个保税港区,海沧保税港区落户海沧并正式运营,成为推动海沧港口经济发展的新“引擎”。目前,已建和在建的10万吨级、5万吨级泊位各11个,马士基、达飞、中远、和记黄埔等全球知名航运商先后落户海沧,开辟国际航线48条。
2010年海沧港集装箱吞吐量占全厦门港40%,货物进出口总值达245亿美元、居全省各关区之首。新工业区建设不断拓展,机械制造、电子信息等一批产业链、产业集群渐成规模,工业总产值为全市各区之首,生物医药产业产值占全市半数、超过全省比重四分之一。
新市区建设全面提速,海沧湾新城建设加快推进,海沧大桥西引桥、海沧湾公园等项目建成使用,海沧建成区面积达40.8平方公里,城乡一体化进程加快,居住环境更加优美。
对台交流不断提升
海沧勇于率先争先,敢于先行先试。制定落实28条优惠台商举措,持续增创台商投资区新优势,海沧保税港区与台湾高雄自由港签署了合作意向书,对台航运物流进一步深化;合同利用台资、实际利用台资均占全区利用外资一半以上,海沧对台资影响力和吸附力进一步增强。
尤其难得的是,海沧还率先开展国共两党基层党际互访交流活动,率先引进大陆首家台资医院(长庚医院),率先在全省聘任台胞担任事业单位管理职位,推动两岸三地首次联合举办保生慈济文化节,参与两岸首次合拍电视剧《神医大道公》,两岸民间信仰保生大帝神像先后赴金门、澎湖和台湾本岛巡游。
该区平安创建不断深化,社会治安群众满意度逐年提高。
该区在经济飞速发展中,坚持加大公共投入,着力解决教育、就业、医疗及社保等民生问题,全国首批新农保试点工作扎实开展,率先实现农村居民零缴费参保和社保基本全覆盖,基础养老金标准全省最高……辖区群众的幸福指数得到明显提升。
【链接】
海沧“三产”驶入快车道
今年1月-6月,海沧区级财政总收入、固定资产投资等五项主要指标比增30%以上,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合同利用外资、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三项指标增幅及农民人均纯收入位居全市第一,区级财政收入、协议利用内资增幅等六项指标位居全市第二,地区生产总值(GDP)、规模以上工业总产值等七项指标居岛外各区之首,并有多项指标提前1个月完成半年任务,协议利用内资更是在5月份超额完成全年预期指标。
征地拆迁工作连年刷新纪录,海沧区去年的拆迁量超过1990年至2008年总和,今年上半年的征地拆迁总量跃居全市各区之首、再创历史新高,造林绿化、小城镇建设战役等工作更是走在全省前列。
特别值得一提的是,第三产业发展进入“快车道”,翔鹭文化产业园、天竺山健康生态城、新阳城市综合体等总投资近千亿的项目即将落户海沧,希尔顿、温德姆(豪生)、艾美等近20个五星级、超五星级酒店项目加紧推进。全区经济社会保持又好又快发展的高速态势,实现了“十二五”开局之年的“开门红”。
【收藏】 【打印】 【关闭】 |